中国历史上涌现了许多英雄将领,其中有一位虽然被后人广泛敬仰,但也有不少人对他的做法提出质疑,认为他的一些决定过于极端和惊世骇俗。这位人物就是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睢阳守卫将领——张巡。在安史之乱爆发时,张巡面临着严重的粮草短缺,他的决心无比坚定,甚至不惜为了保卫城池而杀死自己的妾侍将其用作食物,这一决定至今仍在历史上引发争议。那么,张巡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张巡原本并非出身武将世家,而是一位文人。通过科举考试,他得到了真源县县令的职位。虽然他并不精通武艺,但对兵法却有着极高的兴趣和研究。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带领大军迅速席卷了多个地区,沿途的官兵纷纷投降,甚至不战而逃。叛军很快逼近了长安,唐玄宗和宠妃以及宗室被迫南逃。张巡对这种投降行为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不能站在一旁旁观。在他鼓励下,许多不愿向叛军低头的士兵响应号召,最终组成了三千人的抵抗队伍,坚守在雍丘城。虽然城中只有几千人,而敌军的规模却高达四万,但张巡不屈不挠,带领士兵屡次以少胜多,将敌军打得措手不及。最终,叛军不得不采取围城战略,企图通过围困逼迫守军投降。
展开剩余75%面对困境,张巡想到了一招极为巧妙的计策——草人借箭。夜晚,他带领一队士兵悄悄潜入敌营,用草人代替真人站在阵前,诱使敌军射箭。然后,他们收集了敌人射出的箭矢,甚至在短短几夜内就收集了数十万支箭。这一手段令叛军指挥官令狐潮大为恼火,他誓言一定要攻破雍丘城,捉拿张巡。然而,张巡的机智不仅仅体现在此,经过数月的激烈对抗,叛军未能攻下城池,反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敌军被迫撤退。
然而,眼看邻近的济阴和颍川相继沦陷,雍丘成了孤城。形势已十分不利,张巡果断决定放弃雍丘,带领百姓和士兵在夜间撤离,向宁陵进发,并最终与唐朝主力部队会合。此后,张巡被任命为河南节度副使,重新投入战斗。然而,张巡并没有因此松懈。面对叛军猛烈的进攻,他与睢阳太守许远联合坚守睢阳城,为唐朝的反攻争取时间。
睢阳城位于江淮之间,是漕运的重要中转站。这个城市的战略意义非同小可,如果叛军攻破此城,唐军的补给线将会彻底断裂,战争的局势也将急转直下。因此,睢阳城的防守成了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张巡深知这一点,带领数千守军与叛军十三万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防守,张巡巧妙的战术令敌军屡屡失败,不仅击退了数次攻城,甚至在一次正面战斗中斩杀了两万余敌军,令尹子琦只能无奈撤退。
但敌人并未放弃,他们再度发动了进攻。尹子琦为了迅速突破城防,策划了一个内外夹击的阴谋,招募了城中一位叛徒。然而,张巡早有察觉,他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将计就计。敌军进入城内后,张巡采用了“关门打狗”的策略,成功让叛军陷入困境,最终将其彻底击退。
然而,睢阳城的局势依然堪忧,粮草已经告罄,守军面临极大的生存压力。尹子琦在失败后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开始围困睢阳城,不再正面攻击,而是通过切断补给线,准备迫使城中守军投降或饿死。张巡和许远意识到,继续等待援军可能无望,于是决定派出南霁云冒死去向彭城求援,但许御史却认为睢阳已无法守住,拒绝了援军请求。无奈之下,张巡只能在真源和宁陵之间得到了有限的援军。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张巡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极为痛苦的决定,将自己心爱的妾侍杀死并作为食物,而其他守军也不得不将老人和妇孺牺牲掉。这一场惨烈的坚守,最终以张巡、许远和南霁云的英勇牺牲告终。他们的坚守直到援军抵达,才让唐朝成功收复了睢阳城。
张巡的忠诚与勇气令人钦佩,虽然他因不得已而采取了同类相食的极端手段,但他的坚持和决绝为唐朝最终的胜利铺平了道路。即使在后来的历史评价中,这种极端行为仍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但无论如何,张巡守卫睢阳城的事迹无疑是中华历史上一段令人铭记的壮烈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