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淮海战役即将打响之际,中野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突发疾病,无法亲自指挥作战。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军区决定暂时由桐柏军区司令王宏坤接替指挥。王宏坤带领部队离开,前往配合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任务。
虽然陈再道此时身体虚弱,但他依然渴望能够跟随部队前进。最终,在刘邓首长及纵队领导的劝说下,他决定留下养病。刘邓指示王宏坤与纵队政委王维纲共同带领第二纵队和桐柏军区主力向随县地区进发。
王宏坤可谓是红四方面军的资深老将,曾担任过四方面军军长、副参谋长及军政委等重要职务。与陈再道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二人在四方面军时期曾共事多年,彼此非常了解。在抗战期间,王宏坤担任129师385旅旅长,而陈再道则是385旅的副旅长。尽管385旅主要驻守陇东,防守后方并维护统一战线,但王宏坤仍然积极要求赴延安学习,最终因前线急需干部,未能去延安,而是被派往豫皖边区,后来又转任冀南军区副司令,并一直担任此职直至抗战胜利。
展开剩余73%随着冀南军区与陈再道领导的东进纵队合并,陈再道担任了新成立军区的司令员,而王宏坤则担任了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初期,王宏坤更是积极参战,担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协助陈再道领导的部队在冀南地区展开机动作战。
1947年夏,当刘邓大军南下进攻大别山时,军区决定组成新的支援部队,王宏坤主动请缨,率领冀南军区改编的第10纵队向桐柏地区进发,发展桐柏根据地。桐柏军区作为重要的后方支援力量,在整个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2纵队是冀南军区的首批主力部队,桐柏军区则是军区的第二批主力,它们都属于冀南地区的精锐部队。王宏坤比陈再道更熟悉冀南的战士,许多指战员都与他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陈再道生病无法亲自参与战斗时,王宏坤无疑是最合适的指挥人选。
随着华东野战军成功攻克济南,并歼灭了敌方十万余人,部队准备向南进攻淮海,计划消灭敌军。刘邓首长决定采取南北分兵、拖散敌人、寻找机会歼灭敌人的战略。计划中,2纵、6纵及桐柏、陕南、汉江等部队将牵制黄维兵团等敌军,其他部队则集中力量攻击郑州的敌军。
正当部队做好准备时,陈再道因病倒下,身体虚弱,无法再前行。上级决定让他留在桐柏军区治疗,指挥任务则交由王宏坤负责,王宏坤带领部队南下,集中力量向汉江地区进军,吸引张淦兵团向南转移,同时6纵与陕南部队则将黄维兵团引向西方。陈再道虽然希望亲自前往前线,但因身体原因未能成行。
尽管被要求留后治疗,陈再道在桐柏军区时心神不宁,时时关注着2纵的动态。最终,在11月初,黄维兵团东进准备去解围黄百韬兵团时,中野主力决定迅速东进,并进行急行军,绕过黄维兵团,将其困于敌后。陈再道难掩焦急之情,率领留守的纵队教导团匆忙向东赶去。然而,王宏坤此时接到指令,返回桐柏地区,开始协调后勤支援,而2纵则由政委和副司令指挥。
当陈再道终于赶到前线时,部队已开始激烈作战。为了迅速歼敌,中野将部队分为三路突击集团,分别由陈赓、陈锡联和王近山指挥。这三位指挥员都是极具战斗经验的将领,且他们指挥下的部队作战能力非常强悍。在陈锡联的统一指挥下,2纵表现出色,为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部队开始进行改编,陈再道被调离了野战军,担任河南军区司令员,开始了对残余敌人进行剿匪的工作,并未参与到解放大西南的战斗中。
发布于:天津市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